English

两部《经济学》师徒各不同

1998-08-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斯坦福大学的钱颍一先生曾讲了斯蒂格利茨和萨谬尔森之间的一段故事。两人都同是印第安那州盖瑞市人,这并不是座很大的城市。60年代,斯蒂格利茨是萨缪尔森在MIT的学生。有一次,斯蒂格利茨请萨缪尔森给他写一封推荐信,萨谬尔森写得非常简单,只说:斯蒂格利茨是印第安那州盖瑞市出来的最好经济学家。

自1948年萨氏的初级教科书《经济学》第一版问世以来,至今已经修订再版15次。可以说影响了二战后的一代人。如今,学生辈的斯蒂格利茨也写了经济学的初级教科书。有人评论说,这是推翻萨氏体系的新一代教科书。而师徒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还是最好听听当事人的看法。最近斯蒂格利茨在来华的讲学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斯蒂格利茨说,他并不是有意要批评老师萨缪尔森教授,因为30年以后,很多人也会批评他的学说,这正是科学发展的规律。因为我们的现代学说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变得过时。在萨缪尔森的教科书里面有两个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部分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如果你读微观部分的话,你会觉得市场总是运行得非常完美的,市场可以非常完美地配置资源。如果你去读宏观的部分,那边就会告诉你市场会有大萧条,25%的人会失业,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这样就有两种对世界的看法,一方面在微观部分告诉你市场可以运行得非常完美,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又告诉你市场不能工作得很好,又需要政府干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来说明怎样看待两个不同的理论,叫作“认识上的不和谐”。萨缪尔森要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办法是认为,一旦宏观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前面说的市场的完美作用就没用了。但是没有一个理论来支持这样的判断。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是说市场是不是很完美的,但是只是非常偶然的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导致了像大萧条这样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讲,在萨缪尔森的教科书上说,经济总是运行得很好,除非它是处于危难的时候。经济学的现代观点是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宏观经济学需要从微观经济学导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要研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和金融的作用。我们需要理解许多经济上的衰退,实际上是与金融的动荡和崩溃有相当的关系。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失业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劳动市场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觉得宏观和微观应该很好地融合,同时我们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有变化。比如在萨缪尔森的教科书里,它的重点是讲失业,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写这本教科书时正好西方的经济是从衰退中刚刚复苏,那么,现在我们就不仅要研究失业,而且还要研究通货膨胀以及增长。世界各国的政府(包括中国的政府)一直都在就业、通货膨胀和增长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只是限于讨论静态的问题,我们还要讨论动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影响。以往的教科书里总是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一节,现在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进出口价格的变化都变得非常重要,所以要把它们贯穿于全书之中。

此外,还有另外许多问题,像中国的改革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在萨缪尔森那样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没有涉及到的,但是在包括我这本教科书在内的新的一代教科书中却是涉及到的问题。斯蒂格利茨为此简单地来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经济增长问题在旧的教科书里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但是在新的教科书里面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超越了价格的激励机制的研究以及竞争的重要性等问题,在旧的教科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但是在新的教科书中却给予了非常足够的强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